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2024年度交强险数据,保险公司共承保机动车3.72亿辆,保费收入2710.6亿元,赔付成本2262.8亿元,管理与服务成本523.2亿元,承保亏损152.7亿元。
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对于这个表现,金融监管总局的表态很有意味,表示下一步将指导保险业进一步提高交强险保障能力,提升交强险服务质效,更好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。
这里面,既点到了保险的市场性,也提到了保险的人民性,两者殊途同归,最后都落脚在提高保障,形成可持续的保障能力。
交强险的“制度设计”
数字不会说谎。
车险赔钱,寿险赚钱,这一外界对于保险的“刻板”印象,大概还要被进一步强化了。
交强险有点像车中“社保”,首要目标是广覆盖和保基本,这也就决定了其盈利困难,甚至盈利本身就不是首要目标。
因为交强险的费率是政府主导的统一定价,肯定无法充分反映区域和车辆的风险差异,也无法反映营运和家用的风险差异,更精准定价和更具弹性定价的市场,是有待于商业险的补位。
因此,在统一定价且不得拒保的政策背景下,把各类风险敞口都包括进来,赔付风险自然压力山大。特别是,新能源车市场迅速壮大,新能源车的维修成本高居不下,也“助力”了交强险的亏损。
不盈利不代表一直亏损。如果一直亏损,就不是市场行为,而是行政行为,或者说是变相的财政行为,就面临着可持续性的问题。任何制度和政策设计,最理想的结果就是,民不加赋而国用饶。在古代的农耕文明里绝无可能,只有在现代经济的市场机制之下才能实现。交强险必须置于市场规律之中,可以微利,可以不赚钱,但如果赔钱常态化,就会导致交强险的异化,变相拒保或降低服务,等等。因此,交强险的定价也需保持一定的弹性,适应市场的变化,让这一险种持续提高保障能力,同时也能发挥风险兜底的社会责任。
新能源车险的“原罪”
事实上,交强险的亏损在意料之中,但同为车险,对于新能源车险的吐槽声浪越来越大,因为大家发现保费一年比一年高,而且具体到个人,即使自己全年未出险,保费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但保险公司也是有苦难言,因为新能源车险是赔钱的,而且是连年亏损,不涨价覆盖不了风险成本。
这就出现了吊诡的一幕:
一方面,对新能源车险的定价,是根据车系来定价,甚至是根据品牌来定价,具有良好驾驶习惯的车主得不到正反馈,相反还要为同一车系同一品牌的其他人买单,构成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,即市场失灵,劣币驱逐良币。
另一方面,新能源车险最开始是带着高光出现的,因为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和数据化特征,使得UBI(基于驾驶行为设计车险)成为非常有想象力的市场,自特斯拉以来,中国新能源车企跃跃欲试,要将其做成一个商业闭环,洗牌车险市场。
按照“黑板”上的理论,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车险,费用将大幅降低,但现实显然打了脸。
整个新能源车险的主要矛盾,还是迅速膨胀的市场规模带来的对短期市场秩序的创新性破坏,而不是UBI。
目前来看,新能源车险保费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,因为新能源车的新特性,包括加速快等,使得出事故的概率增加,更重要的是,新能源车企在数据上的封闭性,以及在维修上的不兼容性和非标化,造成了其异于燃油车维修通用性的新局面,于是也就造成了维修成本的高昂。
在某种程度上,混乱是阶梯。越是混乱期,越是机遇期。新能源车险的槽点和痛点,都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奇点。谁有能力率先抢占新能源车险降价的先机,谁就会在这个市场构筑起护城河。
市场和技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从交强险到新能源车险,再到未来可期的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,保险市场也会与时俱进,而不能只想着刻舟求剑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,未来可以对机器人课税,这一石破天惊的思路当你接受之后,似乎也不是天方夜谭。至少在无人驾驶这块,依然可以投保,因为对冲风险,始终是刚需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中保新知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